“引进一个项目,带动一片产业。”从项目承接到产业联动,我省各地充分利用区位、资源等优势,加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,与京津产业协作不断走向深入。
“如果整车算是1的话,零部件是3,整个汽车产业链就是10。”过去,沧州开发区以管道装备为主打,钢管产业一度占到开发区财政收入六成以上。伴随着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的落户,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,当地不少企业迅速转型发展物流、服务贸易、对外出口等产业,带动形成了一个千亿级汽车产业链。
引进来的不仅是产业项目,还有优质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。借助京津科技人才资源,我省传统产业迎来更多发展机会。
“这是碳纤维童车,车架重量只有400多克,整车重量在1公斤左右。”“这是和谐号童车,整个车身看不到焊缝,并且使用了食品级油漆,已拿到迪士尼的生产授权。”在中国童车之都平乡县,各种“黑科技”童车让人目不暇接。
平乡县发改局相关人士透露了童车创新的一项秘诀——科企联姻。该县与天津自行车研究院等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,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自行车研究院,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,推动童车产业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。
协同创新,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支撑。
为推动京津冀创新资源共享、资质互认,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,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。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,到目前,我省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98家,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省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0.9亿元。
“一个默默无闻的京郊小镇,真能引来高精尖的机器人项目吗?”多年前,在一片沙荒地上,香河机器人产业港项目破土动工,当地人对之既充满期盼,又带着疑惑。
而如今,香河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机器人产业高地,汇聚了包括德国尼玛克、美国ATI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120余家,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90余家。
香河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,折射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。多年来,河北瞄准前沿科技和市场需求,以特色承接平台建设为重点,在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,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,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领跑,新兴动能愈发强劲。
北京·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京冀合作建设的专业化产业园区。该园区在全国首开“共建共管共享”的异地监管先河,让北京药企在保留“北京身份”的同时能够在河北投产,打破了阻碍京企外迁的壁垒,从而快速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。
依靠整体托管模式,保定·中关村创新中心成为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。该中心以科技产业孵化转化机制为先导,引进京津高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入驻,园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。
各具特色的重点承接转移平台,成为河北承接京津高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。2014年以来,河北与京津共建科技产业园区55个,引进1400多家京津高科技企业落户河北,有力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
这几年,以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风生水起。我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,围绕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,制定了《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加快发展“大智移云”的指导意见》等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,吸引了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河北。同时,加快推进两化深入融合,培育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典型示范,推进3000多家企业上云。
“数字经济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。”业内人士表示,依托跨区建设的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,我省初步形成环京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带,石家庄、张家口、承德、廊坊、秦皇岛5个大数据示范区初具规模,成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。
今年,我省将继续按照“三区一基地”功能定位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聚焦信息智能、生物医药健康等12大重点产业,实施强链、补链、延链、创链,推进产业重构、动力重塑和布局重廓,加快构建战略布局合理、梯度迭代升级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,为建设经济强省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产业支撑。